2025廣州中考 在我與我們 初中作文多角度寫作指導
來源:好師來語文學習作者:格子
今年中考語文作文題目是《我與我們》。
“我” 和 “我們”,這兩個簡單的詞,每天都掛在嘴邊,可真要寫進作文里,不少同學反而犯了難。是強調 “我” 的獨特,還是突出 “我們” 的力量?其實啊,這兩個詞從來不是對立的。就像一棵樹上的葉子,每片都有自己的脈絡,可聚在一起才撐起了一樹濃蔭。作為語文老師,我總覺得,寫好 “我與我們”,關鍵不在于選邊站,而在于找到兩者之間那些微妙的平衡點。今天,咱們就從幾個日常場景入手,聊聊怎么把這兩個詞寫得既有溫度又有深度。
一、從具體小事看身份轉換 —— 日常場景中的 “我” 與 “我們”
最真實的關系往往藏在不起眼的小事里。有個學生寫班級大掃除:“擦窗戶時我總夠不到最高處,正著急呢,后排的男生搬來椅子說‘我來’。后來發現,他擦高處,我擦低處,配合著居然比單獨干快多了。原來‘我們’就是你搭把手,我出點力,不知不覺就把‘我’做不到的事做完了。” 這段文字沒講什么大道理,卻把個體與集體的協作寫得清清楚楚。
但要注意,別把 “我們” 寫成模糊的一團。有同學寫運動會:“我們班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高興。” 這樣的句子里,“我們” 就像個空殼子。不如試試加入具體的 “我” 的感受:“接力賽最后一棒沖過終點時,我作為啦啦隊里喊得最響的那個,嗓子都啞了。回頭看見班長抱著獎杯笑出眼淚,忽然覺得,這份高興里既有我自己的吶喊,也有所有人的汗水。”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獨自解不出數學題時,小組討論突然有了思路;或者在集體活動里,發現自己的某個小特長剛好能幫上忙。這些瞬間里,“我” 和 “我們” 的界限是流動的,捕捉到這種流動感,文字就會更鮮活。
二、用矛盾寫深刻 —— 沖突中的關系重塑
完全和諧的 “我與我們” 其實不太真實。有個學生寫排練合唱的經歷:“我總覺得領唱的調子太高,忍不住按自己的音高唱,結果被老師批評了。后來單獨練了幾遍,發現跟著集體的調子唱,反而比自己瞎唱好聽。原來有時候,‘我’的小堅持,得放進‘我們’的大旋律里才合適。” 這種帶著小摩擦的成長,比一味歌頌集體更讓人信服。
但別把矛盾寫得太尖銳。有同學寫 “我和班級格格不入”,從頭到尾都是抱怨,這就偏離了主題。不如學學這個寫法:“競選班委時,我覺得自己的想法特別好,可大家投票選了另一個方案。剛開始有點不服氣,后來看到那個方案實施后,班級紀律真的變好了,才明白‘我們’的選擇,有時候比‘我’的想法更周全。” 這種從抵觸到理解的轉變,更能體現關系的復雜性。
有時候,“我” 的獨特性反而能給 “我們” 帶來新東西。比如有個內向的學生,不擅長在課堂上發言,卻總能畫出特別棒的黑板報插圖。“大家討論活動主題時,我插不上話,可當我把想法畫出來,同學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來‘我’的沉默,也能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這種發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也是 “我與我們” 關系的一種體現。
三、在時間里看變化 —— 成長中的關系演變
“我” 與 “我們” 的關系,其實一直在變。有個學生寫從小學到初中的變化:“小學時總愛跟著同桌一起玩,她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上了初中,第一次獨自參加征文比賽獲獎,發現‘我’一個人也能行,但領獎時看到臺下同學的笑臉,又特別想和‘我們’一起分享。” 這種隨著年齡增長的認知變化,自帶一種成長的質感。
寫回憶的時候,別只說 “以前怎樣,現在怎樣”。試試加入具體的物件或場景。比如 “小時候的書包總讓媽媽整理,現在會提醒同學帶齊課本;以前覺得班級榮譽是老師的事,現在看到流動紅旗被奪走,心里會著急。這些變化,好像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的,就像春天的樹,不知不覺就抽出了新枝。”
你有沒有發現,不同階段對 “我” 和 “我們” 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幼兒園時可能覺得 “我們” 就是一起玩游戲,到了初中,“我們” 里可能多了責任、理解和包容。把這些不同階段的細微差別寫出來,文章就會有層次感。
四、用具體意象串聯 —— 讓抽象關系看得見
找個合適的意象,能讓 “我與我們” 變得可觸可感。有個學生用拼圖做比喻:“每個人都是一塊形狀不同的拼圖,單獨看沒什么意思,拼在一起才成了完整的圖案。我這塊拼圖像片小樹葉,剛好能嵌進‘我們’這幅風景畫里。” 這個意象既突出了個體差異,又強調了集體的整體性。
但意象別用得太泛濫。有同學一會兒用星星和銀河,一會兒用水滴和大海,反而讓人眼花繚亂。不如把一個意象用透。比如用 “班級日志” 這個意象:“每天輪流記錄的班級日志,本子上有我的字跡,也有同桌的涂鴉,還有老師批改的紅筆痕跡。這本子就像‘我們’的縮影 —— 每個人留下一點印記,才湊成了完整的故事。”
有時候,反常用法的意象更有新意。比如 “我們班的垃圾桶總是滿的,可輪到我值日時,才發現每個人丟的小紙片,合起來居然這么多。原來‘我們’的日常,就是由無數個‘我’的小習慣組成的。” 這種從不起眼的事物里發現的道理,往往更接地氣。
五、在不同群體中看差異 ——“我們” 的多重面孔
“我們” 不是只有一個樣子。有個學生寫周末的生活:“在籃球隊里,‘我們’是揮汗如雨的隊友,誰投進好球都會互相擊掌;在美術小組,‘我們’是安靜的伙伴,各自畫畫,偶爾抬頭相視一笑。而‘我’在這兩個‘我們’里,好像也成了不一樣的自己 —— 一個愛跑愛跳,一個能坐得住。” 這種對不同集體的觀察,能讓文章更開闊。
但別把不同的 “我們” 寫得毫無關聯。有同學寫家庭、學校、興趣班三個場景,彼此沒有任何銜接,讀起來像三篇短文。不如試試用 “我” 作為連接點:“在家和爸媽爭論時,總覺得自己有理;到了班級辯論會,才發現原來換個角度看問題也有道理;后來在社區做志愿者,看到不同年齡的人想法差異更大,忽然明白,‘我們’的范圍越大,越需要學會傾聽不同的‘我’的聲音。”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在某些 “我們” 里,你特別放得開,而在另一些 “我們” 里,會有點拘謹?這些差異背后,其實藏著你對自我和他人關系的理解。把這種理解寫出來,文章就會有獨特的個人色彩。
六、從 “失去” 看價值 —— 特殊情境下的關系反思
有時候,失去 “我們” 的時刻,更能體會 “我” 的位置。有個學生寫疫情期間的網課:“對著屏幕上課的日子,才發現以前覺得吵的課間閑聊有多珍貴。獨自對著作業發呆時,會想念小組討論時的嘰嘰喳喳。原來‘我們’的存在,能讓‘我’的喜怒哀樂都有地方安放。” 這種對比帶來的感悟,比平鋪直敘更有力量。
但別把 “失去” 寫得太消極。有同學寫 “被孤立的日子好難過”,滿是負面情緒。不如換個角度:“生病請假在家時,收到同學發來的課堂筆記,每張紙上都有不同的字跡。看著那些歪歪扭扭的標注,忽然覺得,就算不在教室里,‘我’也沒離開‘我們’。” 這種在分離中感受到的聯結,更能體現關系的溫暖。
生活中難免有獨處的時刻,試著在這些時刻想想 “我們”—— 老師的一句提醒,同學的一個幫助,甚至是集體約定的某個小規則,其實都在無形中影響著 “我” 的想法和做法。這種看不見的聯結,往往是 “我與我們” 最深刻的體現。
結語
寫著寫著,忽然發現 “我” 和 “我們” 就像呼吸一樣 —— 吸是 “我” 的獨立存在,呼是 “我們” 的彼此關聯,少了哪一樣都不行。作為語文老師,我希望你們寫這篇作文時,不用急著下結論說哪個更重要,而是多寫寫那些真實的瞬間:第一次為集體榮譽臉紅心跳的時候,堅持自己想法又尊重大家意見的時刻,甚至是偶爾覺得自己和集體格格不入的小煩惱。這些瞬間湊在一起,就是最生動的 “我與我們”。下次和同學一起做事時,不妨悄悄觀察一下,你心里那個 “我”,是怎么和身邊的 “我們” 相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