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泰州中考 借風帆之力,探寫作之道 多角度解析與寫作
來源:好師來語文學習作者:格子
2025年中考作文題目為《風帆》。
《風帆》這一素材,看似簡單卻藏著豐富的寫作密碼。它可以是航海者的伙伴,也能是追夢人的符號;既可能出現在驚濤駭浪的險境中,也能停駐在風平浪靜的港灣里。作為初中語文老師,我常想,如何讓同學們透過這片布料與木架的組合,看到更廣闊的寫作天地?接下來,我們就從幾個不同的角度拆解《風帆》,看看它能為我們的寫作帶來哪些啟發。或許你會發現,那些平時覺得難以下筆的主題,換個角度就能寫出新意來。
一、從象征意義切入:讓風帆成為思想的載體
說到象征,可能有同學會覺得有點抽象。其實啊,就像我們看到月亮會想到鄉愁,看到梅花會想到堅韌,風帆也一樣,能承載很多深層的意思。但要注意,不能隨便給它貼標簽,得讓象征意義自然地融入文字里。
比如有同學寫 “風帆在風中舒展”,如果只這么寫,就只是個普通的場景。但要是加上一句 “就像爺爺總說的,人活著就得有點撐起來的骨氣”,一下子就把風帆和人生態度聯系起來了。這里的關鍵是,象征物和它所代表的意思之間,得有個自然的連接點。風帆能抵抗風浪,這不就和人在生活中面對困難時的堅持有點像嗎?
不過,象征也不是越多越好。曾經有個學生寫作文,一會兒說風帆是理想,一會兒又說它是友情,最后連他自己都分不清想表達什么了。所以啊,選一個最貼合你想表達的主題的象征義,然后圍繞它展開,效果會好很多。你想想,如果一篇文章里,風帆始終和 “成長中的堅持” 綁在一起,讀者是不是更容易 get 到你的想法?
二、敘事結構中的風帆:讓物件串聯起故事
用物件串聯故事,這在很多經典作品里都能看到。風帆作為一個具體的東西,完全可以成為故事的線索。但怎么串才能不生硬呢?
有個思路是,讓風帆跟著人物的經歷變化。比如開頭寫 “爸爸親手扎的小風帆模型擺在書柜最高層”,中間寫 “暴雨把航行中的風帆撕出了口子”,結尾寫 “修復好的風帆上多了道補丁,像極了爸爸眼角的皺紋”。你看,風帆的狀態變化,其實也暗示著人物的經歷和時間的流逝。
但這里有個問題要注意,別讓風帆只是個背景板。有同學寫航海故事,大段大段講海浪多洶涌,船長多勇敢,到最后才提一句 “風帆一直在動”,這就有點浪費這個素材了。能不能讓風帆參與到情節里?比如當船遇到危險時,是風帆的某個特點幫大家化險為夷;或者因為風帆的損壞,迫使人物做出某個重要決定。這樣一來,風帆就成了推動故事發展的關鍵角色。
三、情感表達:讓風帆成為情緒的鏡子
情感這東西,有時候很難直接說清楚。這時候,風帆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它的狀態,其實能反映出人物的心情。
比如同樣是寫風帆鼓起來,開心的時候可以寫 “風帆像被注入了活力,帶著船兒往前躥,好像要把所有的快樂都撒在水面上”;難過的時候呢,或許可以寫 “風帆沉甸甸地鼓著,像灌滿了化不開的愁緒,連帶著船都走得慢吞吞的”。你看,同樣的景象,因為加入了不同的情感色彩,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不過,也別光顧著寫景,忘了情感的來源。有同學寫 “風帆低垂,我很傷心”,但沒說為什么傷心,讀者就會覺得有點突兀。如果加上 “昨天還和我一起給風帆刷漆的表哥,今天就要搬家了”,這樣一來,風帆的狀態和人物的情感就有了合理的聯系,讀起來也更能讓人共情。
四、細節描寫:讓風帆在文字里活起來
細節描寫是讓文章生動的關鍵,寫風帆也不例外。但該抓哪些細節呢?是顏色、材質,還是它在不同環境下的樣子?
我覺得可以從感官入手。視覺上,“被海風曬得發白的帆布上,還留著去年臺風劃過的淺痕”;觸覺上,“手指撫過風帆邊緣的縫線,粗糙得像奶奶納鞋底的麻繩”;聽覺上,“狂風里,風帆被吹得嗚嗚作響,像是在喊著什么”。把這些細節寫出來,風帆就不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是一個能被感知的具體存在。
但要提醒大家,細節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什么都寫,反而會讓重點不突出。比如寫風帆的顏色,不用從新到舊每一個階段都描述,選一個最能體現當時情境的就好。是嶄新的明黃色,透著希望;還是褪色的藍灰色,帶著滄桑?選對了,一個細節就能頂得上一大段話。
五、從不同視角寫風帆:換個角度有新發現
我們平時寫東西,大多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但如果換個視角看風帆,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比如從風帆自己的角度寫:“我見過太多航海者的臉,有的緊張,有的興奮,有的在風浪里哭,有的在靠岸時笑。” 這種擬人化的視角,能讓文字更有新意。或者從旁觀者的角度,比如海邊的礁石:“我看著那片風帆來來去去,春去秋來,它的顏色淺了,船上的人也換了幾代。”
不過,換視角也要有個度。不能為了新奇而強行轉換,結果讓人看得云里霧里。不管從哪個角度寫,都得圍繞你想表達的中心意思來。是想講一個關于孤獨的故事,還是想表達時光的流逝?視角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六、聯系生活實際:讓風帆走進我們的日常
可能有同學會說,我沒見過真正的風帆,怎么寫呢?其實啊,生活中很多東西都能和風帆聯系起來。
比如教室里的黑板報,每期更新時,那被粉筆灰染過的邊角,是不是有點像被海風侵蝕的風帆邊緣?還有運動會上的彩旗,被風吹得獵獵作響,不也和航行中的風帆有幾分相似嗎?把這些熟悉的場景和風帆聯系起來,寫出來的東西就會更貼近生活,也更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
有個學生就寫過,他把自己的日記本比作風帆,“每一頁紙都像帆布,寫滿了心事,就像風帆裝滿了風,帶著我在成長的海里慢慢漂”。這個想法就很巧妙,把抽象的成長和具體的風帆結合起來,既新穎又真實。
結語
《風帆》這個素材,能挖掘的東西還有很多。關鍵是要用心去想,去發現它和我們生活、情感、思想的連接點。作為老師,我希望大家能從這些角度里得到一些啟發,但更希望你們能走出這些框架,找到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畢竟,寫作最珍貴的,還是那份獨一無二的真誠。下次拿起筆,不妨試試寫一寫你心中的風帆,說不定會有驚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