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淮安中考 “春醞夏成” 寫作輔導:從古典意象到現代表
來源:好師來語文學習作者:格子
曹植的《酒賦》說:“或秋藏冬發,或春醞夏成。”醞指釀造,也指緩慢形成。成可以是完成,也可以是形成。
請以“春醞夏成”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曹植在《酒賦》中寫下 “或春醞夏成” 時,大概沒想到這四個字會成為千年后的寫作素材。“醞” 是慢慢發酵的過程,“成” 是水到渠成的結果,這不僅是釀酒的規律,更藏著成長、積累、蛻變的深意。作為初中語文老師,我想從審題、立意、選材、結構、語言五個角度,帶著同學們拆解這個題目,看看如何把這四個字寫成一篇有溫度、有思考的作文。畢竟,好的寫作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對生活的觀察與感悟。
一、審題:拆開詞語,看見深意
拿到 “春醞夏成” 這個題目,不少同學可能會先想到春天釀酒、夏天釀成的場景,但如果只停留在字面意思,文章就會顯得單薄。審題的關鍵是把詞語拆開,再重新組合,找到字面背后的含義。
“醞” 字,左邊是 “酉”,和酒有關,右邊是 “云”,有流動、積累的感覺。它不僅指釀酒時的發酵,更像是我們為了某個目標默默付出的過程 —— 可能是每天背單詞的堅持,可能是練習畫畫時擦掉重畫的耐心。“成” 字看似簡單,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 “醞” 作為基礎,就像農民春天播種、夏天除草,秋天才能收獲,少了中間的過程,“成” 就成了空中樓閣。
比如有個同學寫學騎自行車,他沒有直接寫學會了騎車,而是先寫春天時爸爸扶著車后座,他總怕摔倒,車輪歪歪扭扭;夏天時爸爸悄悄松開手,他發現自己已經能平穩地騎過整個操場。這里的 “春醞” 是一次次的搖晃、摔跤、重新站起,“夏成” 是突然發現自己學會的瞬間,這樣就把詞語的含義融入了具體的生活場景。
再舉個例子,有同學寫班級的綠植角。春天時,大家種下的向日葵種子總不發芽,有人急著扒開土看,有人每天澆水卻忘了曬太陽;到了夏天,那個被大家差點放棄的花盆里,突然冒出了花盤,慢慢朝著太陽轉。他在文中寫道:“原來種子在土里的時候,不是在睡覺,是在偷偷醞釀力氣,就像我們背課文,前幾天總記不住,突然有一天早上,就能流利地背出來了。” 這樣的審題,就把自然現象和生活體驗聯系在了一起,讓 “春醞夏成” 有了更豐富的層次。
二、立意:從小事里挖出道理
立意是文章的靈魂,“春醞夏成” 的立意可以有很多,但不能太空泛。有的同學可能會寫 “我們要堅持”,但這樣的立意不夠具體。好的立意應該像剝洋蔥,從一件小事里剝出層層道理,讓讀者能感同身受。
可以試試從 “等待的智慧” 這個角度切入。生活中很多事都急不得,就像釀酒,春天加了米和水,夏天才能出酒,要是中途打開酒壇,酒就壞了。有個同學寫奶奶腌咸菜,春天把蘿卜切好放進壇子里,撒上鹽,壓上石頭,奶奶總說 “急啥,等夏天雨季來的時候,咸菜自然就酸了”。后來他發現,那些被弟弟偷偷打開過的壇子,咸菜果然壞了。這個故事的立意就很巧妙,通過腌咸菜的過程,寫出了 “等待也是一種付出” 的道理。
還可以從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來寫。夏天的 “成” 很美好,但春天的 “醞” 也藏著很多細節。有個同學寫參加書法比賽,他沒有只寫獲獎的喜悅,而是寫春天時每天放學后,在書法教室里,墨汁滴在宣紙上的痕跡,老師握著他的手糾正握筆姿勢的力度,還有寫壞了的一張張廢紙。他說:“比賽獲獎那天,我想起的不是獎杯,是春天里墨香混著花香的味道。” 這樣的立意,讓 “成” 有了溫度,因為讀者能感受到 “醞” 的過程里藏著的情感。
也有同學從 “不同的‘醞’,不同的‘成’” 這個角度寫。比如班里的兩個同學,一個春天時每天練習跑步,夏天在運動會上拿了冠軍;另一個春天時總在圖書館看書,夏天在作文比賽中獲獎。他寫道:“就像桃樹春天開花,梨樹春天長葉,夏天時,桃樹結桃,梨樹結果,沒有誰比誰更好,只是各自在醞釀自己的果實。” 這樣的立意,避免了單一的價值判斷,讓文章多了一份包容。
三、選材:讓身邊的事成為素材
很多同學覺得 “春醞夏成” 不好寫,是因為想不到合適的素材。其實素材就在我們身邊,關鍵是要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
家庭生活里有很多素材。有個同學寫媽媽學做面包,春天時,媽媽按照食譜揉面,發酵總是失敗,面團要么太硬,要么發不起來,廚房的垃圾桶里總塞滿失敗的面團。夏天的一個周末,同學放學回家,聞到了面包的香味,媽媽舉著剛出爐的面包說:“你看,原來發酵時的溫度、時間,一點都不能錯,就像你學數學,公式記錯一個數字,結果就全錯了。” 這個素材很真實,因為每個家庭里都可能有這樣的嘗試與失敗,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
校園生活更是素材的寶庫。記得有個班級排練合唱,春天時,大家總唱不齊,高音部分總有人跑調,班長每天午休時帶著大家一句句練,嗓子都啞了;夏天的文藝匯演上,他們的合唱得了一等獎。有個同學在文中寫道:“春天排練時,窗外的梧桐葉剛發芽,我們的聲音也像嫩芽一樣,怯生生的;夏天上臺時,梧桐葉已經很綠了,我們的聲音也像樹葉一樣,連成了一片。” 這樣的描寫,把校園生活和季節變化結合起來,讓 “春醞夏成” 有了畫面感。
自然現象也能作為素材。有同學觀察小區里的紫藤花,春天時,藤蔓慢慢爬上架子,長出一串串的花骨朵,他每天路過都要看一眼,總覺得花骨朵沒什么變化;突然有一天,夏天到了,那些花骨朵全開了,紫色的花像瀑布一樣垂下來。他在文中說:“原來花不是一下子開的,就像我們長大,不是某天突然就懂事了,是每天都在變,只是自己沒發現。” 把自然現象和成長聯系起來,素材就有了深度。
還有同學寫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學彈鋼琴,春天時,手指總不聽使喚,彈《致愛麗絲》時總卡殼,氣得想把琴蓋關上;夏天時,突然就能流暢地彈完一首曲子,手指在琴鍵上像跳舞一樣。他寫道:“以前覺得那些彈得好的人是有天賦,現在才知道,他們的春天,可能比我的更長。” 這樣的素材,帶著個人的體驗,容易寫出真情實感。
四、結構:讓文章像河流一樣流動
結構是文章的骨架,好的結構能讓讀者順著你的思路讀下去,不會覺得混亂。“春醞夏成” 本身就帶有時間的順序,所以可以按照時間的推移來安排結構,但也不能太死板。
有個同學用 “三個片段” 的結構寫文章。第一個片段是春天的某個周末,他在爺爺的菜園里,看爺爺種辣椒苗,爺爺告訴他 “要慢慢等,急不得”;第二個片段是初夏的一個傍晚,他發現辣椒苗長高了,開了小白花;第三個片段是盛夏的一天,他摘下了第一個紅辣椒。每個片段都有具體的場景和對話,最后一段總結:“原來爺爺說的‘慢慢等’,不是什么都不做,是用心照顧,然后等著它自己長大。” 這樣的結構,像串珠子一樣,把三個片段用 “等待” 串起來,既有條理,又不單調。
也有同學用 “對比” 的結構。先寫自己春天時的浮躁,比如學滑板總想快點學會,結果摔了好幾次;然后寫看到鄰居家的姐姐春天時每天慢慢練習,摔倒了就坐在地上看別人怎么滑,記下要點;最后寫夏天時,姐姐已經能滑得很熟練,自己也學著她的樣子,慢慢練習,終于也能滑一段了。他在文中說:“以前覺得快就是好,現在才知道,慢慢走,反而能走得更遠。” 對比的結構能突出 “醞” 的重要性,讓讀者更清楚地看到前后的變化。
還有一種結構是 “由物及人”。先寫一種植物或動物的 “春醞夏成”,比如蠶寶寶春天時吃桑葉,慢慢長大,夏天結繭;然后聯想到自己,比如學畫畫,春天時總畫不好線條,夏天時突然找到了感覺。有個同學就這樣寫:“蠶寶寶吃桑葉的時候,不會想著什么時候結繭,只是每天吃一點,長一點;我們學東西的時候,也不用總想著什么時候能做好,每天進步一點點,夏天自然會有驚喜。” 這樣的結構,從自然現象過渡到人的體驗,顯得很自然,不會生硬。
五、語言:讓文字有畫面和溫度
語言是文章的外衣,好的語言能讓讀者仿佛看到畫面,感受到情感。寫 “春醞夏成” 時,要多用描寫,少用議論,讓讀者自己從文字中體會含義。
可以多寫感官的細節。有個同學寫春天學做飯,他這樣描述:“淘米的時候,米粒滑過手指,涼涼的;加水的時候,水面上起了小小的波紋,像春天的湖面;電飯煲‘咕嘟咕嘟’響的時候,廚房的窗戶上蒙上了一層水汽,摸上去軟軟的。” 這些觸覺、聽覺、視覺的描寫,讓 “醞” 的過程變得具體可感。
也可以用比喻,但要避免老套的比喻。不說 “時間像流水”,可以說 “春天的日子,像奶奶縫衣服時的線,一針一針,慢慢就把夏天縫出來了”;不說 “努力就有收獲”,可以說 “就像埋下的種子,你澆水、曬太陽,它不一定馬上發芽,但總有一天,土會悄悄鼓起來”。這樣的比喻帶著生活的氣息,更能打動讀者。
對話也是讓語言生動的好方法。有個同學寫和爸爸釣魚,春天時,他總坐不住,釣幾分鐘就想換地方,爸爸說:“魚也有自己的時間,它要慢慢游過來,慢慢咬鉤,你急,它就跑了。” 夏天時,他終于釣到一條魚,爸爸又說:“你看,它不是今天才來的,是春天時就在這附近,只是今天才愿意上鉤。” 這些對話既推動了情節,又暗含了 “春醞夏成” 的道理,比直接說教更有力量。
還要注意語氣的變化,根據內容調整節奏。寫 “醞” 的過程時,可以慢一點,多一些細節;寫 “成” 的瞬間時,可以快一點,用短句表現驚喜。比如:“春天的每個傍晚,我都在畫同一個花瓶,線條歪歪扭扭,顏色涂出了邊。有天早上,陽光照在畫紙上,我突然覺得,那個花瓶好像在對我笑。原來,它早就悄悄長成了我想要的樣子。” 前面的慢和后面的快形成對比,讓 “成” 的瞬間更有沖擊力。
六、避免誤區:別讓文章跑偏
寫 “春醞夏成” 時,有幾個常見的誤區需要注意。有的同學會把 “醞” 寫成 “不努力”,其實 “醞” 是默默付出,不是消極等待。就像釀酒,需要選好米、控制溫度、按時攪拌,這些都是 “醞” 的一部分。有個同學本來想寫 “等待就能成功”,后來改成 “每天幫媽媽給花澆水,看著它一點點長大”,這樣就準確多了。
還有的同學只寫 “成”,不寫 “醞”,把文章寫成了 “我成功了” 的流水賬。其實 “成” 的價值在于 “醞” 的過程,如果沒有前面的鋪墊,“成” 就會顯得很突兀。比如有個同學一開始只寫自己在書法比賽中獲獎,后來補充了每天練習的細節,文章就豐滿了很多。
另外,不要把 “春” 和 “夏” 局限在季節上。“春醞夏成” 可以是一個比喻,比如初中三年,初一、初二是 “醞”,初三是 “成”;也可以是一個月里,前兩周是 “醞”,后兩周是 “成”。有個同學寫準備期中考試,前兩周每天復習,后兩周考試取得好成績,他說:“對我來說,那兩周的復習是春天,考試后的成績是夏天。” 這樣的靈活處理,能讓文章更貼近自己的生活。
寫作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 “春醞夏成” 這個題目,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寫作和成長一樣,都需要耐心。從審題到立意,從選材到結構,再到語言,每一步都像春天的發酵,慢慢積累,到了夏天,自然會寫出讓自己滿意的文章。希望同學們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 “春醞夏成”,讓文字成為記錄成長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