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連云港中考 《有你陪伴,旅行不孤獨》寫作指導
來源:好師來作者:格子
如果你在沒有手機和電腦的環境中旅行,你會選擇一本什么樣的書,它會給你帶來什么樣的陪伴?以《有你陪伴,旅行不孤獨》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同學們,當我們被困在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旅途中,會選一本什么書作伴?這個問題藏著很妙的思考 —— 書不只是用來讀的,它會變成旅途中的朋友,幫我們抵擋孤獨,甚至讓風景都有了不一樣的溫度。《有你陪伴,旅行不孤獨》這個題目,其實是想讓我們寫一段 “人與書” 的特殊緣分。今天咱們就聊聊,怎樣讓這本書在旅途中 “活” 起來,讓它的陪伴既真實可感,又帶著動人的溫度。
一、選對 “那本書”:讓陪伴有獨特的理由
選什么書很關鍵。不能隨便抓一本名著就寫,得讓這本書和旅途、和 “你” 有特別的聯系。它可能是你出發前特意塞進背包的,也可能是偶然在車站撿到的,但一定得有個讓讀者信服的 “為什么是它”。
示例 1:選一本和目的地相關的書
“收拾行李時,媽媽把那本泛黃的《邊城》塞進我包里:‘去湘西的話,帶著它準沒錯。’我當時翻了兩頁就扔在一邊 —— 不就是講鄉下故事的嗎?直到在鳳凰古城的石板路上迷路,雨絲打濕了書頁,突然看見書里寫‘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抬頭就望見沱江繞著吊腳樓拐了個彎,那一刻仿佛沈從文先生就站在對岸的石階上,笑著說‘你看,書里的景是活的’。”
這里的《邊城》和湘西之旅天然契合,書里的文字成了連接 “我” 和陌生風景的橋梁。比起選一本無關的書,這種 “書與旅途呼應” 的選擇,能讓 “陪伴” 更有宿命感。
示例 2:選一本帶著私人回憶的書
“出發前整理書架,指尖劃過那本《小王子》—— 扉頁上還留著同桌用鉛筆描的狐貍。她轉學那天說:‘難過的時候就讀它,就像我在陪你說話。’火車穿越隧道時,黑暗里摸到書脊上凹凸的字,突然想起她總說‘星星發亮是為了讓每個人找到自己的那一顆’。窗外的燈火明明滅滅,倒真像書里說的,成了會眨眼的星星。”
這本書的陪伴,其實是帶著另一個人的影子。當書成為情感的載體,它的陪伴就不只是文字的慰藉,更藏著綿長的牽掛。
要避免的是選書太隨意,比如寫 “我隨便拿了本《西游記》”,卻沒說清它和旅途的關系。書就像旅途中的伙伴,總得有個 “我們為什么會同行” 的理由。
二、讓書 “參與” 旅途:在具體場景中寫陪伴
書的陪伴不是抽象的 “我在看書”,而是它如何滲透在旅途的細節里 —— 可能是候車時翻幾頁,可能是在山頂對著風景讀一段,甚至是用它墊著坐下來歇腳。要讓書成為場景里的一部分,而不是游離在外的 “背景板”。
示例 1:書在困境中帶來慰藉
“暴雨困住了去古鎮的中巴車,車廂里的人都在抱怨,我摸著背包里的《昆蟲記》,突然想起法布爾寫‘蟬在地下蟄伏四年,才換一個月的歌唱’。掀開車窗簾,看見路邊的野草被雨水打得貼在地上,卻仍有幾朵小黃花歪歪扭扭地舉著。掏出書來讀那段時,雨點打在車窗上的聲音,倒像給文字打了節拍,煩躁的心突然就靜了。”
這里的書不是被動地被閱讀,而是主動 “介入” 了困境 —— 它用文字里的力量,改變了 “我” 看待暴雨的心情。這種 “書與當下情境的互動”,比單純寫 “我讀了《昆蟲記》” 更有張力。
示例 2:書成為連接陌生人的紐帶
“在青旅的院子里曬書時,穿藍布衫的老奶奶指著《老舍散文》說:‘這書我年輕時也讀過。’她給我講北京胡同里的吆喝聲,正好對應書里寫的‘賣糖葫蘆的嗓門能穿透三條街’。我們對著夕陽翻書,她的手指劃過‘北平的秋是清、靜、悲涼’,突然說‘現在的秋還是那樣,就是少了些慢下來的人’。那本書攤在石桌上,字里行間都飄著老北京的槐花香。”
書在這里成了社交的媒介,它的陪伴延伸到了人與人的連接中。這種 “書帶來的額外緣分”,讓陪伴有了更豐富的層次。
要注意的是,不能只堆砌場景,而忽略書在其中的作用。比如寫 “我在海邊看書,在山頂看書”,卻沒說書里的內容如何和海、和山呼應,這樣的陪伴就顯得單薄。
三、寫出 “不孤獨” 的層次感:從陌生到親近的變化
旅途的孤獨往往是逐漸消散的,書的陪伴也該有個從 “可有可無” 到 “不可或缺” 的過程。可以先寫剛出發時的不適應,再寫和書慢慢熟悉,最后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這份陪伴。
示例:從抵觸到依賴的轉變
“剛上火車時,沒了手機總覺得手癢,把《汪曾祺文集》翻得嘩嘩響,心里惦記著同學發的朋友圈。直到在小鎮的河邊發現一棵歪脖子柳樹,突然想起書里寫‘臨水的房子最好,一推窗就見綠’,趕緊掏出書來對照 —— 還真有‘墻根下種著指甲花’。后來每天早上都要先讀幾頁再出發,就像和老朋友打個招呼。離開那天,把書平放在車窗上,看它被陽光曬出淡淡的影子,突然明白:孤獨不是沒人陪,是心里沒個著落的地方,而這本書,恰好給了我一個。”
這里的 “不孤獨” 不是一下子達成的,而是通過 “對照風景”“晨起閱讀” 等細節,慢慢積累起來的情感。從 “惦記手機” 到 “把書當朋友”,這種轉變讓 “陪伴” 顯得真實可信。
避免一開始就說 “這本書真好,有它在我不孤獨”。就像認識新朋友,總得有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書的陪伴也是如此。
四、用感官細節讓陪伴有溫度:書的 “氣味、聲音、觸感”
書不只是用來看的,它有自己的氣味、重量、甚至聲音。這些感官細節能讓 “陪伴” 變得可觸可感,仿佛那本書就攤在我們面前。
示例:書的物理存在感
“那本《城南舊事》的封面已經磨出毛邊,翻到‘駱駝隊來了’那頁,總能聞到淡淡的樟腦味 —— 是奶奶用舊報紙包書時留下的。在草原露營的夜里,借著馬燈的光看書,紙頁被風吹得嘩啦響,倒像書里的小英子在跟我說話。把書墊在頭下睡覺時,油墨味混著青草香,夢里竟真的看見駱駝從沙丘后走過來。”
這里的 “樟腦味”“紙頁響”“油墨混青草香”,讓書有了具體的 “物理屬性”。它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符號,而是一個有溫度、有氣息的存在,這種陪伴才更真切。
再比如寫一本厚重的歷史書:“背著《史記》爬山時,書脊硌得肩膀生疼,倒像司馬遷在提醒我‘讀史要沉得住氣’。在山頂歇腳時,把書放在膝蓋上,陽光透過泛黃的紙頁,能看見密密麻麻的批注 —— 是爸爸年輕時寫的。摸著那些褪色的鋼筆字,突然覺得這書像座橋,一頭連著千年前的故事,一頭牽著身邊的人。”
用 “書的重量”“批注的痕跡” 這些細節,讓書的陪伴既連接著歷史,又連接著親情,這種多重維度的陪伴,比單純說 “書里的故事很精彩” 更動人。
五、避開這些 “雷區”:讓陪伴不流于表面
別寫成 “讀書筆記”:有些同學會大段摘抄書中內容,忘了寫 “陪伴”。比如寫 “《紅樓夢》里黛玉葬花這段很美”,卻沒說這段文字在旅途中給你帶來了什么。記住,書是 “陪伴者”,不是 “主角”,重點是 “你和書的故事”,而不是 “書里的故事”。
別讓旅途成了 “背景板”:如果只寫 “我在火車上看書,在旅館里看書”,卻沒寫旅途的風景、遇到的人如何與書互動,那 “旅行” 就失去了意義。書的陪伴應該和旅途緊密交織,比如在沙漠里讀《小王子》,在海邊讀《老人與海》,讓環境和書相互映襯。
別忽略 “無電子設備” 這個前提:沒有手機和電腦,意味著你有更多時間和自己、和書相處。可以寫寫這種 “慢下來” 的感受 —— 比如發現原來候車時翻書,比刷手機更能讓人平靜;原來和陌生人聊書里的內容,比發朋友圈更有意思。這種對比能讓 “書的陪伴” 更有價值。
比如可以寫:“以前坐火車總盯著手機屏幕,這次沒了信號,才發現窗外的云會變成書里寫的‘像棉花糖’。合上書時,能聽見鄰座阿姨織毛衣的線穿過針孔的聲音,這種安靜,是手機永遠給不了的。”
同學們,寫這本書的陪伴,其實是在寫一段 “與自己相處” 的時光。當手機的喧囂退去,書里的文字會變成星星,照亮旅途的夜晚;書的重量會變成朋友的手掌,給你踏實的支撐。試著想想,如果你現在要踏上一段沒有電子設備的旅程,會把哪本書塞進背包?為什么是它?它會在哪個瞬間讓你突然覺得 “有你真好”?把這些真實的思考寫下來,就是最動人的陪伴。畢竟,最好的旅行伴侶,從來都懂你心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