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會啟示錄:正確打開 “開卷有益” 的方式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開卷有益” 這一古訓是否全然正確?一場班級辯論會中,正反雙方圍繞此話題展開激烈交鋒。正方引經據典強調閱讀的價值,反方則指出不良書籍的危害。最終,在老師的引導下,大家得出 “擇卷而讀方有益” 的深刻結論,這場辯論不僅是語言的較量,更是對閱讀本質的深度思考。作文正文:
古人云:開卷有益。但是有人卻不認同,為了這個話題,我們班舉行了一次辯論會,題目是“開卷是否有益?”
老師把我們分為兩組,分別是正方和反方。首先是正方發言,正方代表說:“開卷有益的意思是讀書就有好處,是鼓勵讀書的話;劉開渠先生說過書報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又有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又有人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理想是書籍的智慧。’所以我們認為開卷是有益的,多讀書,多看報對提高我們知識面是有幫助的。”這時,老師說:“正方發言到此為止,到反方開始發言。”反方代表說:“開卷未必有益。因為有些書是不健康的,有些書是不文明的,有些書是黃色的,會教壞人的。”老師點了點頭。反方代表繼續說:“不是所有的書都適合我們小學生看的。所以我們認為開卷未必有益。”正方的代表馬上反駁,反方的人不甘示弱;大家互相反駁。這時,老師叫大家安靜下來,分析正、反兩方所講的理由,老師說:“正、反兩方都各有自己的理由。正所謂‘開卷有益’是要選擇適合我們閱讀的書,而不是盲目地看書,只要多讀對我們有幫助的書,才能夠增加知識面,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拓寬我們的視野,這才是真正的開卷有益。”
通過這次的辯論會,使我們真正了解什么是開卷有益。以后,我們要看對我們有益的書,更好地運用書本的知識。
點評:通過一場辯論會不僅讓人了解何謂“開卷有益”,也探討了什么“卷”才適合學生看,而運用這種相互討論的方式更能讓人記住。“開卷有益”是要選擇適合我們閱讀的書,而不是盲目地看書。這是辯論的結果,更是思考的結晶。
詳細點評 :
優點: · 主題明確,結構完整:文章圍繞 “開卷是否有益” 的辯論會展開,以 “辯論會背景 — 正反方觀點陳述 — 老師總結 — 總結感悟” 的順序行文,清晰呈現辯論全過程,邏輯連貫,緊扣核心主題。 · 觀點清晰,對比鮮明:正方通過引用名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和強調閱讀對知識積累的作用,鮮明地表達 “開卷有益” 的觀點;反方則從書籍內容的健康性角度切入,提出 “開卷未必有益”,雙方觀點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辯論的沖突性 。 · 結尾點明主旨:結尾部分明確總結出 “開卷有益是要選擇適合我們閱讀的書,而不是盲目地看書” 的結論,呼應前文辯論內容,使文章主旨得到升華,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不足: · 語言表達問題: · 表述過于口語化和簡略,如 “又有人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理想是書籍的智慧。’” 語句不通順,且名言引用存在錯誤(應為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有些書是不健康的,有些書是不文明的,有些書是黃色的” 表述重復啰嗦。 · 語句存在語病,如 “通過這次的辯論會,使我們真正了解什么是開卷有益”,“通過…… 使……” 句式導致句子缺少主語。 · 辯論過程單薄:正反方發言內容較為簡略,缺乏具體案例、數據支撐,辯論過程中也未展現雙方激烈反駁的細節。例如,正方僅羅列名言,未對名言與論點的關聯進行闡釋;反方只是籠統指出不健康書籍的存在,沒有具體說明其危害。 · 人物刻畫缺失:文中對參與辯論的學生和老師,僅以 “正方代表”“反方代表”“老師” 稱呼,未通過語言風格、神態動作等細節展現人物特點,導致人物形象模糊,難以讓讀者感受到辯論現場的真實氛圍。 · 深度挖掘不足:文章更多停留在辯論過程的敘述,對于 “如何選擇適合的書籍”“不同年齡段的閱讀選擇標準” 等延伸問題缺乏探討,主題深度有限。 具體建議: · 優化語言表達: · 修正語病,刪除 “通過這次的辯論會,使我們真正了解什么是開卷有益” 中的 “通過” 或 “使”;規范名言引用,將錯誤表述改為正確內容。 · 精簡重復語句,如將 “有些書是不健康的,有些書是不文明的,有些書是黃色的” 改為 “一些包含不良內容、宣揚低俗文化的書籍,會對讀者產生負面影響” 。 · 豐富辯論內容: · 補充具體案例,正方可以舉例 “魯迅通過廣泛閱讀中外書籍,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創作出眾多經典作品”;反方可以舉例 “某學生沉迷網絡言情小說,成績下滑” 。 · 引用數據,如 “相關調查顯示,青少年接觸不良書籍后,出現行為偏差的比例上升 XX%”,增強觀點的說服力。 · 刻畫人物形象:給辯論學生賦予具體姓名,通過細節描寫展現辯論狀態,如 “正方的李明自信地站起來,眼神堅定:‘……’”“反方的王芳皺著眉頭,語氣急切地反駁道:‘……’” 。 · 深化文章主題:在結尾處進一步探討閱讀選擇的方法,如 “我們可以通過請教老師、參考權威書單、了解書籍口碑等方式篩選書籍,同時結合自身興趣和知識需求,讓每一次開卷都成為滋養心靈的旅程”,提升文章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