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傳承孝道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生動地描繪了一家人在清明節回老家給爺爺掃墓的全過程,展現了清明節這一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深厚親情與對祖先的敬重之情。作文正文:
清明節那一天,天空下著蒙蒙細雨,我和爸爸、媽媽、姑姑、堂哥一起回老家給爺爺掃墓。路上,我們看見一叢叢紫色的野花鋪滿田野。媽媽說:“這真是一座天然的花園!”快到老家,我忽然想起杜牧寫的一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踏著泥濘的山路,我們來到爺爺的墓地。我急著沖上前,沒想到腳下一滑,摔一跤,滿身都是泥。姑姑笑著說:“你呀,正好給爺爺拜上一拜。”我們開始祭掃。爸爸把一張張紙用小石子壓在墓碑上,接著清理雜草。我和媽媽、堂哥去撿干樹枝,然后把撿來的干樹枝分成兩堆,放上紙錢。姑姑忙著把一道道貢品擺上。一切準備就緒,姑姑點燃紙錢,又點幾支香,分給我們。我們先拜天地,再拜土地公公,最后給爺爺鞠躬。拜完,姑姑還站在爺爺的.墓前,嘴里念念有詞。最后,爸爸點燃一串鞭炮,紅色的碎紙屑漫天飛舞,好像仙女散花。掃完墓,我們收拾好貢品,等紙錢完全燒成灰燼,才離開爺爺的墓地。
詳細點評 :
(一)優點
1. 描寫細膩,畫面感強
· 開篇對環境的描寫“清明節那一天,天空下著蒙蒙細雨,我和爸爸、媽媽、姑姑、堂哥一起回老家給爺爺掃墓。路上,我們看見一叢叢紫色的野花鋪滿田野”,通過“蒙蒙細雨”“紫色的野花”等元素,勾勒出一幅清新而又略帶哀傷的清明畫卷,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 在祭掃過程中,對人物動作和場景的描寫也十分細致,如“爸爸把一張張紙用小石子壓在墓碑上,接著清理雜草。我和媽媽、堂哥去撿干樹枝,然后把撿來的干樹枝分成兩堆,放上紙錢”,這些描寫使整個祭掃場景栩栩如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2. 引用詩詞,增添文化內涵 文中巧妙地引用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不僅契合了當時下雨的天氣和掃墓的氛圍,還為文章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氣息,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3. 人物形象鮮明,對話生動
· 姑姑的形象通過她的語言和行為得到了很好的展現。“你呀,正好給爺爺拜上一拜”這句話,既表現出姑姑的慈愛和幽默,又體現了掃墓這一傳統習俗中蘊含的對先人的敬意。
· 其他人物也都各具特點,爸爸的沉穩、媽媽和堂哥的勤勞等,都在文中有所體現,使整個家庭氛圍更加真實和溫馨。
4. 結構清晰,條理分明 文章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依次寫了回老家的路上、到達墓地后的祭掃過程以及掃完墓后離開,層次清晰,邏輯連貫,讓讀者能夠清晰地了解整個掃墓的過程。(二)不足
1. 部分表述稍顯平淡
· 整體語言較為平實,在一些情感表達上可以更加深入。例如,在描述摔倒后姑姑笑著說的話時,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對此時自己內心感受的描寫,使情感更加豐富。
2. 深度挖掘不夠
· 文章主要側重于對掃墓過程的敘述,對于清明節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家族情感的傳承等方面的挖掘還可以進一步加強。可以在文中適當加入一些關于家族故事或者對爺爺的回憶,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內涵。
(三)具體建議
1. 優化語言表達
· 在一些語句中,可以使用更加生動形象的詞匯來替換現有的平淡表述。例如,“踏著泥濘的山路”可以改為“踩著那滿是泥濘、好似被春雨打濕的黏土山路”,使描寫更加細膩。
· 增加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如比喻、擬人等,來增強語言的表現力。比如,“紅色的碎紙屑漫天飛舞,好像仙女散花”可以進一步拓展為“紅色的碎紙屑如同繽紛的花雨,洋洋灑灑地漫天飛舞,恰似仙女在云端輕輕撒下的絢爛花朵”。
2. 深化主題內涵
· 在文中適當穿插一些關于家族傳統、爺爺生前的事跡或者家族長輩對清明節意義的講述等內容,使文章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掃墓過程記錄,更是對家族文化和親情傳承的深刻表達。這樣可以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更多的共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