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如陽:那長廊下的沉重與感動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夏日陽光經醫院長廊玻璃折射照在受傷“我”臉頰,因腳崴而經歷一系列事,最終感悟到父愛深沉,從對父親的誤解到被其付出所感動,進而領悟到要珍惜、豁達與理解父愛。作文正文:
夏日的一抹陽光,經過醫院長廊玻璃的折射后,照耀在了父親的臉頰上,父親額頭上的汗珠還在一滴一滴的滑落下來。
那一天,是同學的`生日。中午,我們一行眾人酒足飯飽后步行回家,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好不歡樂,卻怎么也沒料到,一場噩運已然臨頭。得意忘形的我和同學們推推搡搡……只聽著“咔嚓”個聲脆響,我的腳崴了。
父親趕到的時,我的心一下子不慌了。因為是周末,醫院的輪椅借不出來,而從醫院的影片室到治療室需穿過一個長長的走廊,單腳跳了一路的我,已然滿頭大汗,站在原地不動,父親看了看我,二話沒說,半蹲下來將我背在背上。在我一百六十多斤的身軀下,父親顯得十分瘦弱。父親背著我,邁著沉重的步伐往前走,這個平時很簡單的動作,現在,父親卻做的如此辛苦。陽光在醫院長廊玻璃的折射下,照耀在父親的臉頰上,看著父親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滑落,我的心如同父親腳步一樣沉重。
父親總是很忙,很少有時間陪我,曾經一直以為父親并不關心我,常常暗中與他較勁,現在看著父親焦急的樣子和他臉頰上的汗珠,我的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心里有說不出的感動。
接下來是買毛巾、交費,父親樓上樓下跑了無數趟,卻沒有說一句話,我終于體會到了高爾基的那句話:“父愛是一部震撼心靈的巨著,讀懂了它,你也就讀懂了整個人生。”
總有一個人,將我們支撐,總有一種愛,讓我們感動,這個人就是父親,這種愛就是父愛。父愛無形,細細品讀,我們會感動,感動過后,我們要學會珍惜,學會豁達,學會理解,理解父親,理解父愛……
詳細點評:
優點: 情節設置: 以日常的同學生日聚會后步行回家為背景,因意外崴腳這一情節引出父親的一系列表現,情節自然流暢且貼近生活,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例如“得意忘形的我和同學們推推搡搡……只聽著‘咔嚓’個聲脆響,我的腳崴了”,生動地描繪出意外發生的場景,使讀者仿佛置身其中。 通過在醫院里父親背著“我”艱難前行、樓上樓下跑等細節描寫,如“父親看了看我,二話沒說,半蹲下來將我背在背上。在我一百六十多斤的身軀下,父親顯得十分瘦弱。父親背著我,邁著沉重的步伐往前走”,層層遞進地展現出父親的艱辛與對“我”的愛,使情感逐漸升華。 描寫手法: 環境描寫“夏日的一抹陽光,經過醫院長廊玻璃的折射后,照耀在了父親的臉頰上,父親額頭上的汗珠還在一滴一滴的滑落下來”,既烘托出當時炎熱的氛圍,又側面反映出父親著急與勞累的狀態,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心理描寫細膩,如“父親總是很忙,很少有時間陪我,曾經一直以為父親并不關心我,常常暗中與他較勁,現在看著父親焦急的樣子和他臉頰上的汗珠,我的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心里有說不出的感動”,真實地展現了“我”內心從對父親的誤解到被感動的轉變過程,增強了文章的情感深度。 主題表達:文章緊扣“父愛”這一主題,通過具體的事例和細致的描寫,深刻地傳達出父愛的深沉與偉大,以及“我”對父愛的感悟,如結尾處“總有一個人,將我們支撐,總有一種愛,讓我們感動,這個人就是父親,這種愛就是父愛。父愛無形,細細品讀,我們會感動,感動過后,我們要學會珍惜,學會豁達,學會理解,理解父親,理解父愛……”,升華了主題,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教育意義。 不足: 語言表達: 部分語句表述較為口語化,例如“只聽著‘咔嚓’個聲脆響”,“個”字使用不當,可改為“只聽‘咔嚓’一聲脆響”,使語言更書面化、規范化。 “父親趕到的時”存在語病,應改為“父親趕到的時候”,“時”字使用錯誤,影響了句子的通順性。 內容深度:整體故事雖然能體現父愛,但在對父愛內涵的挖掘上可以更深入一些。比如可以增加一些回憶中父親平時默默關心“我”的細節,或者對比在其他類似事件中父親的態度與行為,這樣能使父愛的表現更加豐富立體,也能讓“我”的感悟更有依據和深度。 段落結構:文章段落劃分稍顯松散,有些段落之間的過渡不夠自然流暢。例如從描述崴腳的場景轉換到父親背著“我”去醫院的過程時,銜接不夠緊密,可以適當添加一些過渡性的語句或詞語,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嚴謹。 建議: · 語言錘煉:仔細檢查語句,避免口語化和語病問題。多運用一些優美的詞匯和句式來提升文章的文采,同時保持語言的簡潔明了。例如在描寫父親的動作和神態時,可以使用更精準、更具表現力的詞語,如“父親匆匆趕來,眼神中滿是焦急與關切,他毫不猶豫地半蹲下身子,將我穩穩地背在背上,腳步略顯踉蹌卻又堅定有力”。 · 深化主題:補充一些關于父親平時的生活片段或相關事例,進一步豐富父愛的內涵。可以通過對話、回憶等方式展現父親在不同場景下對“我”的關愛與影響,使“我”的感悟更加深刻自然。比如在文章中插入一段小時候父親送“我”上學,在寒風中等待“我”放學的回憶,然后與現在的崴腳事件相呼應,突出父愛的一貫性與深沉性。 · 優化結構:重新審視段落劃分,根據內容的關聯性和邏輯性進行調整。在段落開頭或結尾處使用一些過渡性的語言,如“然而”“不僅如此”“正因如此”等連接詞,使文章層次更加分明,行文更加流暢。例如在從崴腳場景過渡到父親到來時,可以這樣寫:“就在我疼得直冒冷汗,不知所措的時候,父親匆匆趕來。”這樣的過渡會使文章的節奏感更強,邏輯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