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寶太祖母,分類垃圾有妙招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在家庭中,一位年近古稀的太祖母化身 “垃圾分類達人”,以自己的行動改變了全家的垃圾處理習慣。從曾經的隨意丟棄,到如今科學分類,這個家庭的故事不僅展現了個人對環保的貢獻,更傳遞出全民參與垃圾分類、守護環境的重要意義。作文正文:
家有一老,如同一寶。我家太祖母就是我們大家庭里的超級管家——“垃圾分類達人”,她雖年近古稀,卻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總把家里的垃圾分類得井井有條。
之前,我們家的垃圾總是亂扔一通,完全沒有垃圾分類的意識,廚余垃圾和有害垃圾混在一起是常有的事,甚至為了省事,許多可回收垃圾都被直接扔到旁邊的臭水溝里,我們的鄰居也是如此。不僅臭水溝臭氣熏天,還浪費了許多可回收資源。
直到臭水溝旁建了一個龐大的垃圾回收站,我的太祖母搖身一變,變成了我家的“垃圾分類達人”。她把我廢棄的書、喝光的塑料瓶全部收集在一個固定的大塑料箱里,每逢周日,她就統統搬到垃圾回收站換點小錢。她樂此不疲,我們全家人也就積極響應,把廢棄的衣物、塑料泡沫、廢棄的破銅爛鐵等可回收垃圾都裝到大塑料箱。
受到媒體報紙的宣傳效應及太祖母的感染,一家人商量著把垃圾分類做得更科學更徹底。廚房的垃圾桶只能放廚余垃圾;客廳的垃圾桶只能放其他垃圾;衛生間的垃圾桶只能扔廢紙和紙巾;至于有害垃圾,二嬸專門查閱相關資料,把家里廢棄的燈泡、電池、過期藥品和化妝品用一個黑袋子隔開放置。
時間長了,這也漸漸變成了一種習慣。媽媽說,“垃圾分類”其實不難,也不復雜。只要有心改變,它就能根植在我們心中。我們改變的一小步,將是保護環境的一大步!
詳細點評 :
(一)優點
主題明確,情感真摯:文章緊扣 “太祖母帶動全家進行垃圾分類” 這一主題,通過描述家庭垃圾分類習慣的轉變,表達了對太祖母的敬佩和對環保行動的認可,情感自然流露,容易引起讀者共鳴。例如開篇 “家有一老,如同一寶。我家太祖母就是我們大家庭里的超級管家 ——‘垃圾分類達人’”,直接點明主題,奠定情感基調。
結構清晰,層次分明:文章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先寫家庭之前垃圾亂扔的狀況,再寫太祖母開始進行垃圾分類的行動,接著寫全家在太祖母影響下進行更科學分類,最后得出關于垃圾分類的感悟,條理清晰,邏輯連貫。
貼近生活,具有現實意義:內容選取家庭生活中垃圾分類的小事,反映了當下環保熱點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能讓讀者感同身受,也起到了宣傳垃圾分類的作用。
(二)不足
語言表達較為平淡:整體語言比較平實,缺乏生動形象的描寫和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感染力不足。例如在描述太祖母收集垃圾的過程 “她把我廢棄的書、喝光的塑料瓶全部收集在一個固定的大塑料箱里,每逢周日,她就統統搬到垃圾回收站換點小錢”,只是簡單敘述,沒有對太祖母的動作、神態等進行細致刻畫,難以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細節描寫不夠豐富:文中對一些關鍵情節的描寫不夠詳細,如太祖母是如何受到垃圾回收站的影響開始進行垃圾分類的,家人在商量如何科學分類時具體的討論過程等,都只是一筆帶過,使文章內容不夠充實飽滿。
結尾稍顯倉促:結尾 “媽媽說,‘垃圾分類’其實不難,也不復雜。只要有心改變,它就能根植在我們心中。我們改變的一小步,將是保護環境的一大步!” 較為直白,缺乏深度和感染力,沒有很好地升華文章主題,給人戛然而止的感覺。
(三)具體建議
優化語言表達:可以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比如在描寫太祖母收集垃圾時,可以這樣寫 “太祖母就像勤勞的小蜜蜂,把我廢棄的書、喝光的塑料瓶一一‘采’進那個固定的大塑料箱里,每逢周日,她就哼著小曲,把‘勞動成果’搬到垃圾回收站換點小錢” 。
豐富細節描寫:補充太祖母開始垃圾分類的具體原因和家人討論科學分類的詳細過程。例如 “自從臭水溝旁建起那個龐大的垃圾回收站,太祖母每天路過時,總會停下腳步,盯著回收站里整齊分類的垃圾出神。有一天,她像是突然開竅了,風風火火地跑回家,開始收拾起家里的垃圾……”“那天晚上,全家人圍坐在客廳,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二嬸拿著從網上打印的垃圾分類指南,認真地說:‘我查了資料,燈泡、電池這些都是有害垃圾,得單獨放……’”
深化文章結尾:可以結合家庭變化和社會意義,讓結尾更有深度。如 “如今,太祖母的垃圾分類習慣就像一顆種子,在我們家生根發芽,長成了守護環境的大樹。我們明白,這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改變,當千千萬萬個家庭都行動起來,那匯聚的力量,必將為我們的地球家園撐起一片更加湛藍、純凈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