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江南行思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以清明時節的傳統氛圍引入,描繪了清明時節江南細雨中的鄉村景象,穿插詩人的所見所感,借路人、牧童等元素,展現清明特有的思念氛圍與詩意場景。作文正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代表著人們對親人的思念,從四月的朦朧細雨中徐徐而來。
——題記
天空中布滿了黑云,云霧如一縷縷的輕紗遮住了人們的視線,雨猶如根根晶亮的銀線,紛紛落下,墜入澄澈的'湖中,發出“噗通”的聲響,湖面上泛起了一圈圈的漣漪。在鄉村里隨風飄來一絲絲的土腥味,農民們扛著扁擔從田里出來,汗水淋淋,卷起沾滿泥土的褲腳,不慌不忙地在雨中穿梭著。孩子們則躲在屋里,觀察著外面,在朦朧之中,細雨聲淅淅瀝瀝,隱隱約約看見了遠處連綿不斷的山巒和山間小路。路人們都各自打著傘,長衫上沾染了點點細雨,匆匆忙忙地走在陡峭崎嶇的山路上,路人各懷心思,失魂落魄、蒼白憔悴的臉上,露出對過世親人的思念,最后他們漸漸消失在了視野里。
信步江南,詩人游走在濕滑泥濘的道路上。迎著冰冷的寒風看向四周,濕漉漉的草地上,立滿了一座座冰涼無言的墓碑,時而有杜鵑鳥憂傷的啼叫聲,不禁有些凄涼。在一旁種著幾棵翠綠的柳樹,茂盛的枝葉隨風飄揚,像是在安撫悲傷的人們。穿過空曠無人的道路,意料之中聽到了美妙的柳笛之聲。抬起目光,尋音覓去,詩人在一棵樹下看見了避雨的牧童和老牛。“請問這附近的酒家在哪里?”
老牛微微抬起頭,瞟著這迎面而來的陌生人,搖了搖尾巴,沉默不語。牧童從牛背上下來,輕輕拍了拍牛背,眼睛黑溜溜的,笑著用手指了指遠處:“杏花村”。遠處,隱約有幾盞燈火在煙雨中飄飄搖搖,影影綽綽。
看著疾步遠去的背影,牧童又接著吹起了牧笛,騎著老牛慢悠悠的從樹下離去,悠揚的笛聲被風傳得越來越遠。
詳細點評 :
優點: 環境描寫細膩:第二段對清明時節天氣與鄉村景色的描寫十分出色。“天空中布滿了黑云,云霧如一縷縷的輕紗遮住了人們的視線,雨猶如根根晶亮的銀線,紛紛落下,墜入澄澈的湖中,發出‘噗通’的聲響,湖面上泛起了一圈圈的漣漪”,從天空的云、云霧、雨,到湖面的反應,全方位營造出清明時節朦朧、濕潤的氛圍。對農民、孩子狀態的描寫,“農民們扛著扁擔從田里出來,汗水淋淋,卷起沾滿泥土的褲腳,不慌不忙地在雨中穿梭著。孩子們則躲在屋里,觀察著外面”,以不同人群的行為豐富了畫面,極具生活氣息。 詩意氛圍濃厚:文章緊扣清明的傳統意象,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的詩句開篇奠定基調,后文對路人神態 “失魂落魄、蒼白憔悴的臉上,露出對過世親人的思念” 的描寫,以及寂靜的墓碑、杜鵑鳥憂傷的啼叫等元素,都渲染出清明節緬懷逝者的哀傷、凄涼氛圍,很好地契合了主題。 故事感強:詩人與牧童的互動情節,使文章有了敘事性。從詩人問路,到牧童指方向,過程雖簡單,但老牛的反應、牧童的動作神態 “牧童從牛背上下來,輕輕拍了拍牛背,眼睛黑溜溜的,笑著用手指了指遠處:‘杏花村’”,讓畫面鮮活起來,增添了閱讀趣味。 不足: 人稱轉換稍顯突兀:前文主要以第三人稱視角描寫環境和路人,在描寫詩人時,突然轉變為第二人稱視角 “迎著冰冷的寒風看向四周”,人稱的轉換沒有過渡,使讀者在閱讀時容易產生困惑,影響連貫性。 主題深度欠缺:文章主要圍繞清明時節江南的景象與故事展開,對清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對親人思念的深度挖掘不夠,僅停留在表面的環境和情節描述,缺乏更深刻的情感剖析與文化思考。 語言文采可提升:部分語句表述較為平實,在詞匯運用上不夠豐富。如 “信步江南,詩人游走在濕滑泥濘的道路上”,表述較為普通,難以給讀者帶來強烈的審美感受。 建議: 優化人稱使用:統一人稱視角,若以第三人稱視角敘述,可將 “迎著冰冷的寒風看向四周” 改為 “詩人迎著冰冷的寒風看向四周”,使文章人稱一致,邏輯連貫。 深化主題內涵:在結尾部分增加對清明文化意義的思考,如 “清明,這場如期而至的雨,淋濕的不僅是江南的山水,更是人們心底對逝去親人的無盡思念。在這傳統的節日里,路人的哀傷、詩人的尋覓、牧童的指引,都化作對生命傳承與情感延續的見證,提醒著人們珍惜當下,銘記過往”,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 提升語言質量:多運用修辭手法和優美詞匯。比如將 “信步江南,詩人游走在濕滑泥濘的道路上” 改為 “詩人信步于詩意的江南,腳步輕踏在如墨染般濕滑泥濘的小徑上”,讓語言更具美感與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