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一中學

公辦
學校官網:https://www.njyz.net/
學校地址:南校區:南京市秦淮區中山南路301號 北校區:南京市江北新區浦云路64/62號
南京市第一中學簡介
南京市第一中學溯源于1907年創設的崇文學堂,1927年,李清悚校長在崇文學堂舊址創辦南京中區實驗學校,蔡元培先生題寫“開校紀念”碑文。新中國成立后,定名為南京市第一中學。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示范高中、江蘇省模范學校、首批江蘇省四星級高中,榮獲2024年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首批全國文明校園、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在118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秉承“求真”校訓,勇擔社會責任,培養了茅以升、饒子和等30多位兩院及外籍院士,一大批在文化、教科、藝體領域的領軍人物,在社會上贏得了良好的辦學聲譽。
新時代以來,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面向全體學生,貫徹“ 成全人 成全人 全成人”的辦學理念,秉持“舒展,教育最美的姿態”的教育追求,努力辦高品質的普通高中教育。
2024屆高三高考成績再攀新高峰。2024屆高考南校區在高分段取得歷史性突破、北校區全面推進。一本達線率近99%。3人錄取清華北大,30余人錄取C9高校。在教育局發展性評估中蟬聯榮獲最具份量的“突出貢獻獎”。學科競賽成績喜人。信息學競賽3名學生入選江蘇省省隊,全國決賽中2人獲得銀牌,2人獲得銅牌。化學競賽1人入選江蘇省省隊。2024年,五大學科競賽獲得國家一等獎人數名列南京市第三,入選省隊人數名列江蘇省第九。各類教育部白名單競賽總計獲得52個國家一等獎,超過3000人次獲得省級以上獎項。
學校各類課程豐富多彩,開設了科技、人文、體育、藝術等60多個校本課程和社團,打造了“迎新大集”“慈善行走”等多個特色活動,排球隊、交響樂團屢獲全國金獎,育人成果豐碩。
學校注重教師隊伍建設,實施教師隊伍發展專項計劃:面向30歲以下青年教師,實施“青年教師五年成長計劃”;面向35歲左右青年教師,實施“成熟教師五年攀登計劃”;面向有一定學科類榮譽稱號或副高以上職稱的優秀骨干教師,實施“骨干教師五年引領計劃”;面向有影響力、有奉獻精神的正高級教師或特級教師,實施“專家教師五年示范計劃”。在教師專業發展道路的探索中,近兩年我校教師發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績:2名教師獲得“江蘇省特級教師”稱號,5名教師晉升正高級職稱,3名教師入選“蘇教名家”工程培養對象,4名教師獲評“江蘇省教學名師”,3名教師獲評江蘇省教科研先進個人,5名青年教師入選“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培育計劃”,6名教師獲得第十屆南京市學科帶頭人稱號,8名教師獲得江蘇省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或優質課評比一等獎等,12名教師在南京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中獲得一等獎,1名教師榮獲“江蘇省科技傳播專家”稱號。截至目前,學校共有江蘇省特級教師7人,正高級教師16人,南京市學科教學帶頭人47人,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60人,名特優教師占全校教師總數的40%。
學校以科學教育為特色,特別重視拔尖創新基礎人才的早期培養。全省首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項目——“院士1課堂”于2021年5月正式開講,三年內邀請100名院士走進一中,傳播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截至目前已開講近40余期,《院士1課堂——在科學家身邊成長》(第一期)已出版發行;2021年6月,江蘇少年工程院在學校掛牌成立,致力于發現和培養未來工程技術類人才,目前已有近40余名學生成為江蘇少工院的正式成員;2022年5月,南京市數理人才貫通培育實驗項目落戶南京一中,探索育人方式改革,培養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2023年4月,國際知名數學家、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先生為學校授牌“丘成桐少年班”(全國18所授牌中學之一),旨在進一步探索數學等基礎學科人才的早期培養,為國家輸送數學學科拔尖創新后備人才。2024年,南京一中被教育部評為首批“全國科學教育示范校”。近幾年,“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武向平院士科普工作站”“全國十佳科技教育創新學校”等項目紛紛落戶學校,厚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沃土。
學校建設有以學習為中心的全學科課程基地,其中高中物理課程基地、環境生物技術課程基地、地理綜合實踐課程基地及高中語文教研基地為4個省級基地。學校注重教學研究,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和教育教學方式。2014年,學校申報的國家級課題《普通高中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研究》順利結項;2015年,“指向深度學習的學歷案研究”入選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2017年,學歷案項目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基礎教育類)”一等獎;2018年,學歷案項目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育學成果獎”二等獎;2022年,學校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新時代普通高中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順利開題并深入推進研究。
近年來,學校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的號召,主動承擔優質教育資源輻射的社會責任,基本形成兩個高中部校區跨江一體發展、三個義務教育集團全新發力、若干個初中辦學分校的辦學大格局和大規模,為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了百年一中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