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二卷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一、閱讀(72分)
(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是改進文風的首要問題。針對上面所說的不良文風的三個字注,我想另外提出三個字,就是短、實、新。
一是短。就是要力求簡短精煉、直截了當,要言不煩、意盡言止,觀點鮮明、重點突出。能夠三言兩語說清楚的事絕不拖泥帶水,能夠用短小篇幅闡明的道理絕不繞彎子。古人說“刪繁就簡三秋樹”,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毛澤東同志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起草的碑文,只有114個字,卻反映了一部中國近代史。1975年,鄧小平同志負責起草周恩來總理在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報告,只用了五千字。后來談到這件事的時候,鄧小平同志說:“毛主席指定我負責起草,要求不得超過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務。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嗎?”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也有許多短小精干、言簡意賅、思想深刻的文章、講話。魯迅先生說過,文章寫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現在,不少地方和部門按照中央改進文風會風的要求,提出以“能少則少、能短則短、能精則精、能簡則簡”為原則,盡可能開短會、講短話、發短文。這“三短”,就是我們應當大力倡導的風氣。
當然,也不是說長文章一概不好。有內容、有見解的長文章,人們也是喜歡讀的。文章長短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宜短則短,宜長則長。要堅持內容決定形式,有些非長不可、篇幅短說不明白的事情則可以長些。《莊子》上有這樣幾句話:“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意思是說,野鴨子的腿雖然很短,給它接上一截它就要發愁;仙鶴的腿雖然很長,給它截去一段它就要悲傷。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寫文章。就今天來說,把“野鴨子的腿加長”的文章太多了,提倡短文章、短講話、短文件是當前改進文風的主要任務。
二是實。就是要講符合實際的話不講脫離實際的話,講管用的話不講虛話,講有感而發的話不講無病呻吟的話,講反映自己判斷的話不講照本宣科的話,講明白通俗的話不講做作高深的話。這就要求我們的文件、講話和文章,力求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分析問題要客觀、全面,既要指出現象,更要弄清本質;闡述對策要具體、實在,要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要實事求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是則是、非則非,不夸大成績,不掩飾問題。要深入淺出,用樸實的語言闡述深刻的理論。要有感而發,情真意切。毛澤東同志筆下的愚公、白求恩、張思德,我們今天記憶猶新,就是因為這些人在他的心靈深處產生過激烈震蕩,所以講出的話飽含深情、富于哲理,能深深植入人民心里,引起共鳴。
這里需要說明,一些關于黨和國家工作的總體性要求,事關全局,事關黨和國家前進方向及政策連續性,事關黨的團結和社會穩定,需要在重要文件和重要講話中反復強調。這和形式主義的套話、穿靴戴帽是兩回事。
三是新。就是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正所謂“領異標新二月花”。如果一個文件、一篇講話毫無新意,那么制定這樣的文件、作這樣的講話還有多少意義呢?可以說,能不能講出新意,反映一個領導干部的思想水平、理論水平、經驗水平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這里所說的新意,既包括在探索規律、認識真理上有新發現、前人沒有講過的話,又包括把中央精神和上級要求與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實際結合起來,在解決問題上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的話;既包括角度新、材料新、語言表達新的話,又包括富有個性、特色鮮明、生動活潑的話。需要指出的是,講出新意,并不是要去刻意求新,甚至搞文字游戲。更不能背離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背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去標新立異。
(摘自習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風積極倡導優良文風》)
材料二:
記述的境界,如科學文字、法令文字及其他的詮釋文等,都以使人理會事物的條理、事物的概況為目的。而要使人理會事物的條理、概況,就須把對象分明地分析,明白地記述。所以這一方面的修辭總是消極的,總拿明白做它的總目標。而要明白,大抵應當:
(1)使它沒有閑事雜物來亂意;(2)沒有奇言怪語來分心。所以所用的語言,就要求是概念的、抽象的、普通的,而非感性的、具體的、特殊的。因為概念的、抽象的、普通的語言,才能使它的意義限于所說,而不含蓄或者混雜有別的意思。又所用的語言,也須是質實的、平凡的,不是華麗的、奇特的。因為假如用了華麗奇特的語言,又將使讀者分心于語言的外表,而于內里反不留心了。所以消極修辭的總綱是明白,而分條可以有精確和平妥兩條。
話語文章通例可以分為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內容方面是寫說者所要表出的意思,形式方面是表出這意思的語言文字。所以消極的修辭,照例也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偏重內容,如何才得把自己的意思明通地表出來,這個部分所注重的是意思之明通的表出法。另外一個部分是偏重形式,如何才得把自己的思想平穩地傳達給別人,這個部分所著眼的是語言文字之平穩的使用法。要把意思明遇地表出來,在話語文章上就需要具備明確和通順兩條件,要把意思平穩地傳給別人,在話語文章上就需要具備平勻和穩密兩條件。這四端是消極修辭最低的限度,也是消極修辭所當遵守的最高標準。
(摘編自陳望道《修辭學發凡》)
[注]材料一前文提到:“文風上存在的問題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現為長、空、假。”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材料一指出寫文章要簡練,這與毛澤東《反對黨八股》中諷刺有些文章如“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的目的一致。
B. 材料一引用《莊子》的“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意在說明語句也不是一定要短,而要長短錯落有致。
C. 材料一談到文件、講話和文章要實事求是,不文過飾非,這體現了古人所說的“修辭立其誠”,即堅持真實性的原則。
D. 材料二中消極修辭的“四端”,可以表示為:
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材料一在討論“短、實、新”三個方面時,均對可能出現的例外情況做了補充說明,體現了思考的審慎和辯證。
B. 材料一中引用“領異標新二月花”,這里的“新”既可指文件、講話內容方面的新,也可指形式方面的新。
C. 材料二開篇列舉“科學文字、法令文字及其他的詮釋文等”,再結合下文表述,可推知消極修辭僅適用于書面表達。
D. 材料二多處使用了表示假設關系和因果關系的關聯詞來串聯上下文,思路清晰縝密,論述層層推進。
3. 如果給材料二擬一個標題,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消極修辭綱領 B. 記述的境界
C. 話語文章通例 D. 修辭的四端
4. 某中學實驗室“注意事項”中有一條:“實驗操作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請結合材料二,對這條表述加以評析。
5. 學生寫作有時存在用語造作的現象,主要表現為狹隘理解“文采”,如過分追求辭藻華麗等。請根據材料談談如何在寫作中避免這類不良文風。
(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添四客述往思來 彈一曲高山流水(節選)[注]
吳敬梓
話說萬歷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漸漸銷磨盡了。花壇酒社,都沒有那些才俊之人;禮樂文章,也不見那些賢人講究。論出處,不過得手的就是才能,失意的就是愚拙;論豪俠,不過有余的就會奢華,不足的就見蕭索。憑你有李杜的文章,顏曾的品行,卻是也沒有一個人來問你。所以那些大戶人家,冠昏喪祭,鄉紳堂里,坐著幾個席頭,無非講的是些升遷調降的官場;就是那貧賤儒生,又不過做的是些揣合逢迎的考校。那知市井中間,又出了幾個奇人。
一個是賣火紙筒子的。這人姓王,名太,他祖代是三牌樓賣菜的,到他父親手里窮了,把菜園都賣掉了。他自小兒最喜下圍棋,后來父親死了,他無以為生,每日到虎踞關一帶賣火紙筒過活。
那一日,妙意庵做會。那庵臨著烏龍潭,正是初夏的天氣,一潭簇新的荷葉,亭亭浮在水上。這庵里曲曲折折,也有許多亭榭,那些游人都進來頑耍。王太走將進來,各處轉了一會,走到柳陰樹下,一個石臺,兩邊四條石凳,三四個大老官簇擁著兩個人在那里下棋。一個穿寶藍的道:“我們這位馬先生前日在揚州鹽臺那里,下的是一百一十兩的彩,他前后共贏了二千多銀子。”【寫妙意庵之清新景色,正為烘托大老官之庸俗談吐。】一個穿玉色的少年道:“我們這馬先生是天下的大國手,只有這卞先生受兩子還可以敵得來。只是我們要學到卞先生的地步,也就著實費力了。”王太就挨著身子上前去偷看。小廝們看見他穿的襤褸,推推搡搡,不許他上前。底下坐的主人道:“你這樣一個人,也曉得看棋?”王太道:“我也略曉得些。”撐著看了一會,嘻嘻的笑。
那姓馬的道:“你這人會笑,難道下得過我們?”王太道:“也勉強將就。”主人道:“你是何等之人,好同馬先生下棋!”姓卞的道:“他既大膽,就叫他出個丑何妨!才曉得我們老爺們下棋,【姓卞的所說“我們老爺們”即姓馬的所說“我們”。“我們”雖含蓄,卻已將兩種身份劃清;只因王太不買賬,姓卞的方說清“我們老爺們”。】不是他插得嘴的!”王太也不推辭,擺起子來,就請那姓馬的動著。旁邊人都覺得好笑。那姓馬的同他下了幾著,覺得他出手不同。下了半盤,站起身來道:“我這棋輸了半子了。”那些人都不曉得。姓卞的道:“論這局面,卻是馬先生略負了些。”眾人大驚,就要拉著王太吃酒。王太大笑道:“天下那里還有個快活似殺矢棋的事!我殺過矢棋,心里快活極了,那里還吃的下酒!”說畢,哈哈大笑,頭也不回,就去了。
一個是做裁縫的。這人姓荊,名元,五十多歲,在三山街開著一個裁縫鋪。每日替人家做了生活,余下來工夫就彈琴寫字,也極喜歡做詩。朋友們和他相與的問他道:“你既要做雅人,為甚么還要做你這貴行?何不同些學校里人相與相與?”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為性情相近,故此時常學學。至于我們這個賤行,是祖、父遺留下來的,難道讀書識字,做了裁縫就玷污了不成?況且那些學校中的朋友,他們另有一番見識,怎肯和我們相與?而今每日尋得六七分銀子,吃飽了飯,要彈琴,要寫字,諸事都由得我;又不貪圖人的富貴,又不伺候人的顏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朋友們聽了他這一番話,也就不和他親熱。
一日,荊元吃過了飯,思量沒事,一徑踱到清涼山來。這清涼山是城西極幽靜的所在。他有一個老朋友,姓于,住在山背后。那于老者也不讀書,也不做生意,養了五個兒子,最長的四十多歲,小兒子也有二十多歲。老者督率著他五個兒子灌園。那園卻有二三百畝大,中間空隙之地,種了許多花卉,堆著幾塊石頭。老者就在那旁邊蓋了幾間茅草房,手植的幾樹梧桐,長到三四十圍大。老者看看兒子灌了園,也就到茅齋生起火來,煨好了茶,吃著,看那園中的新綠。這日,荊元步了進來,于老者迎著道:“好些時不見老哥來,生意忙的緊?”荊元道:“正是。今日才打發清楚些,特來看看老爹。”于老者道:“恰好烹了一壺現成茶,請用杯。”斟了送過來。荊元接了,坐著吃,道:“這茶,色、香、味都好,老爹卻是那里取來的這樣好水?”于老者道:“我們城西不比你城南,到處井泉都是吃得的。”荊元道:“古人動說桃源避世,我想起來,那里要甚么桃源!只如老爹這樣清閑自在,住在這樣城市山林的所在,就是現在的活神仙了!”于老者道:“只是我老拙一樣事也不會做,怎的如老哥會彈一曲琴,也覺得消遣些。近來想是一發彈的好了,可好幾時請教一回?”荊元道:“這也容易。老爹不厭污耳,明日我把琴來請教。”說了一會,辭別回來。
次日,荊元自己抱了琴,來到園里,于老者已焚下一爐好香,在那里等候。彼此見了,又說了幾句話。于老者替荊元把琴安放在石凳上。荊元席地坐下,于老者也坐在旁邊。荊元慢慢的和了弦,彈起來,鏗鏗鏘鏘,聲振林木,那些鳥雀聞之,都棲息枝間竊聽。彈了一會,忽作變徵之音,凄清宛轉。于老者聽到深微之處,不覺凄然淚下。自此,他兩人常常往來。當下也就別過了。
看官!難道自今以后,就沒一個賢人君子可以入得《儒林外史》的么?但是,他不曾在朝廷這一番旌揚之列,我也就不說了。畢竟怎的旌揚,且聽下回分解。
(有刪節)
[注]本文節選自《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所寫“四客”分別是:無業者季遐年、賣火紙筒子的王太、開茶館的蓋寬、裁縫荊元,四人技藝分別對應書、棋、畫、琴。這里節選其二。
6. 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本文第一段先交代南京名士凋零,然后引出市井之中“又出了幾個奇人”,文末再提及“賢人君子”,合于回目中“述往思來”之意。
B. 本文中的兩位市井奇人,王太性情張揚,荊元則恬淡自守,二人令人稱奇之處都是身懷高超技藝而無意以此換取功名利祿。
C. 本文中的“二客”與《范進中舉》中的胡屠戶同為市井人物,形象很不相同,但作用均是襯托作為主要人物的名士儒生。
D. 章回體白話小說中往往留存一些說書人的程式化表達,如本文開頭的“話說”,結尾的“看官”“且聽下回分解”等。
7. 關于荊元彈琴一段,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荊元未至,于老者已焚下好香等候,不僅寫于老者為人誠敬,也寫出二人的默契。
B. 荊元次日自己抱琴而來,彈琴時又席地而坐,寫出荊元落拓不羈,講求名士風范。
C. 荊元彈琴“聲振林木”,鳥雀并未驚散,反而“棲息枝間竊聽”,寫出琴聲神韻天然。
D. 荊元琴聲中的“深微之處”令于老者“不覺凄然淚下”,寫出高山流水知音之感。
8. 荊元這一形象體現了作者理想中的人格。請結合文本,談談這是一種什么樣的人格。
9. 王太下棋部分,方括號中的文字是評論者插入的評點,或點出寫法之妙,或揭示人物心理。請你參照這種方式,分別就“觀棋眾人”與“王太的笑”兩個方面,各找出一處有所會心的語句,并給出簡單的評點。
(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愔字方回。性至孝,居父母憂,殆將滅性。時吳郡守闋,欲以愔為太守。愔自以資望少,不宜超蒞大郡,朝議嘉之,轉為臨海太守。在郡優游,頗稱簡默,與姊夫王羲之、高士許詢并有邁世之風。及帝踐作,就加鎮軍、都督浙江東五郡軍事。久之,以年老乞骸骨,因居會稽。三子:超、融、沖。超最知名。
超字景興,一字嘉賓。少卓犖不羈,有曠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勝拔,善談論,義理精微。愔又好聚斂,積錢數千萬,嘗開庫,任超所取。超性好施,一日中散與親故都盡,其任心獨詣皆此類也。桓溫辟為征西大將軍掾。溫遷大司馬,又轉為參軍。時愔在北府①,溫恒云“京口酒可飲,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機,遣箋詣溫,欲共獎王室,修復園陵。超取視,寸寸毀裂,乃更作箋,自陳老病,甚不堪人間,乞閑地自養。溫得箋大喜,即轉愔為會稽太守。溫懷不軌,欲立霸王之基,超為之謀。謝安與王坦之嘗詣溫論事,溫令超帳中臥聽之,風動帳開,安笑曰:“郗生可謂入幕之賓矣。”既而超就溫宿,曰:“期公慨居重任,天下之責將歸子公矣,若不能持廢立大事,不足鎮壓四海,震服宇內,豈可不深思哉!”溫既素有此計深納其言遂定廢立超始謀也。年四十二,先愔卒。
(節選自《晉書·郗鑒傳》)
材料二:
郗超雖為桓溫腹心,以其父愔忠于王室,不知之。將死,出一箱付門生,曰:“本欲焚之,恐公年尊,必以相傷為斃。我死后,公若大損眠食,可呈此箱,不爾便燒之。”愔后果哀悼成疾,門生以指呈之,則悉與溫往反密計。愔大怒曰:“小子死晚矣!”更不復哭矣。若方回者,可謂忠臣矣,當與石碏②比。然超謂之不孝,可乎?使超知君子之孝,則不從溫矣。東坡先生曰:超,小人之孝也。
(節選自蘇軾《東坡志林·人物》)
[注]①北府:東晉時京口的別稱。②石碏:春秋時衛國人,能大義滅親。
10. 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溫既素有此A計B深納C其言D遂定E廢F立G超H始謀也。
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殆,幾乎,與《論語·為政》中“思而不學則殆”的“殆”意思不相同。
B. 暗,糊涂,與《琵琶行》中“尋聲暗問彈者誰”的“暗”意思不相同。
C. 獎,輔助,與《出師表》中“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的“獎”意思相同。
D. 指,同“旨”,與《陳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指”意思相同。
12.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郗愔極為孝順,為父母服喪,悲痛欲絕。為官悠然自處,頗為簡靜安寧,和他的姐夫王羲之、高士許詢一樣都有超凡脫俗之風。
B. 郗超少年時卓越超群,不受約束,交游廣泛,他的父親曾打開家中庫房,任郗超隨意取用,結果他一天之中就把錢財全部散給親戚故舊了。
C. 郗愔曾給桓溫寫信,郗超取信閱畢,不認可父親書信中的主張,便撕毀了原信,以自己的口吻重寫了一封信,說父親年老多病,應予閑官休養。
D. 郗愔原先并不知道郗超曾與桓溫圖謀不軌,郗超去世后,郗愔悲痛成疾,在看到郗超與桓溫的密計后,十分憤怒,從此不再為他的去世而落淚。
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溫恒云“京口酒可飲,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
(2)公若大損眠食,可呈此箱,不爾便燒之。
14. 根據材料,說說東坡先生所論“君子之孝”“小人之孝”的內涵分別是什么。
(四)閱讀IV(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詠省壁①畫鶴
宋之問
粉壁圖仙鶴,昂藏真氣多。
鶱飛②竟不去,當是戀恩波③。
詠主人壁上畫鶴寄喬主簿崔著作
陳子昂
古壁仙人畫,丹青尚有文。
獨舞紛如雪,孤飛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寧憶故池群。
江海聯翩翼,長鳴誰復聞。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墻壁。②鶱飛:飛騰。③恩波:帝王的恩澤。
15. 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宋、陳這兩首詩的題材相同,都是以墻壁上的畫鶴作為吟詠對象。
B. 在兩首詩歌的后半部分,兩位詩人都發揮主觀想象,以表達情感。
C. 宋之問詩的第二句從外在形態與內在氣質兩方面展現仙鶴的形象。
D. 陳子昂詩用“古壁”一詞強調墻壁的古舊,以襯托畫鶴色彩鮮艷。
16. 兩首詩各自展現出了什么樣的思想境界?請簡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周末的音樂會圓滿成功,媒體報道時引用蘇軾《赤壁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形容洞簫的尾音婉轉悠長,連綿不斷。
(2)老年大學的教室里懸掛著一副對聯,寫的是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應著開設的書法和茶藝兩門課。
(3)與下圖內容相契合古詩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學生習作:我們很多人,對灰塵之類的小東西,常常是不以為然的,認為沒有什么了不起,其實不然。
語言學家講評:“不以為然”里的“然”是“對”的意思。“不以為然”就是“不認為是對的”,等于說“不贊成”“不同意”。近幾年來,有些人把“不以為然”誤認為是“不在乎”的意思。這一句里的“不以為然”就是這樣用的。這種用法是錯誤的,不能提倡。有人說,( )。今天認為是不合法的用法,等到用的人多了,慢慢就變成合法的了。所以我們最好不要去反對它。這種理論是似是而非的。 ① 采取這種態度,我們事必對于語言里所有新出現的不合習慣的說法都一概承認是合法的,那么我們的語言還有什么規范和標準可言呢? ② 當一種說法得到社會普遍承認之后,我們 ③ 能承認它的合法性。這就是語言學家的態度。從這一點看來,語言學家是非常“勢利眼”的。不過我們別無他法,只能采取這種態度。有人說,我不是語言學家,我不管你們贊成還是反對,只要有人這樣說,我就可以跟著這樣說。這當然不錯。一個人采用什么方式說話有他的自由,別人沒有權利干涉。不過語言除了作為交流思想的工具之外,同時又是對運用語言的人進行社會評價的一種依據。在這一點上,語言跟衣服有共同之處。衣服的作用當然是庇體和御寒,可是除此之外,它又是對于穿衣服的人進行社會評價的依據。一個人的衣服的樣示不符合社會習慣,別人就會對他有看法。一個人寫文章時用語不符合一般人的習慣,別人對作者和他的文章也會有看法。文章是寫了給人看的,我們不能不考慮它的社會效果。
18. 將下列語句填入文中括號內,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 B.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
C. 語言是傳情達意 D. 語言是不斷演變的
19. 下列選項中加點的詞語感情色彩都發生了變化,其中與文中“勢利眼”的變化不同的一項是( )
A. 要把這個雄心壯志牢固地樹立起來,扭著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
B. 魯迅毫不憚于他的戰斗文字為當時的“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
C. 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要積極引導孩子們“異想天開”,大膽創新。
D. 我們在工作中就是要“斤斤計較”,千方百計地保障群眾的利益。
20. 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關聯詞語。
21. 文中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含錯別字的詞語并改正。
22. 有些成語在使用過程中,意義會發生變化。比如“空穴來風”,原本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現在多用來指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請根據文中語言學家的觀點對這種現象加以解釋,并再舉出一個類似的成語,說明其意義的變化。
三、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昨夜閑潭夢落花”“我欲因之夢吳越”“鐵馬冰河入夢來”……夢往往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我們的感受和期冀,為我們打開更浩瀚的天空。我們也常常向別人講述自己的夢,用文字記錄自己的夢,以行動實現自己的夢。
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將夢贈予他人……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認真核準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及科目,在規定的位置貼好條形碼。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用黑色碳素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閱讀(72分)
(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1~5題答案】
【答案】1. B 2. C
3. A 4. ①該表述不符合材料二提出的消極修辭要求。
②中學實驗室“注意事項”需清晰傳達操作要求,應該使用概念、抽象、普通、質實的語言。
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使用比喻手法,是感性的、特殊的、華麗的語言,屬于文學性表達,易讓讀者分心。
5. ①學習“短”,行文簡潔,避免冗長,重點突出;
②踐行“實”,內容貼合實際,講管用、真實的話,避免無病呻吟;
③追求“新”,力求思想深刻,語言富有新意,擁有新表達、新立場;
④遵循消極修辭,內容要明確、通順,形式要平勻、穩密,表述清晰明白。
(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6~9題答案】
【答案】6. C 7. B
8. ①志趣高雅。荊元工余喜歡彈琴寫字、做詩品茶,與知己共賞雅音,有著對藝術獨特的欣賞。
②淡泊名利。荊元認為職業無貴賤,其甘為裁縫,不攀附文人,不羨慕富貴,堅守平凡職業與自由生活。
③精神獨立。荊元“不貪圖人的富貴,又不伺候人的顏色”,“諸事都由得我”,保持人格獨立。
9. “觀棋眾人”:
示例一:小廝們看見他穿的襤褸,推推搡搡,不許他上前。【“衣帽”取人,必不敢攔那“穿寶藍的”“穿玉色的”。】
示例二:眾人大驚,【并不懂棋,故不是吃驚王太棋術高妙,而是吃驚王太竟然贏了老爺,吃驚連老爺都認了輸。】就要拉著王太吃酒。
“王太的笑”:
示例一:撐著看了一會,嘻嘻的笑。【王太看了一會,已經明白了“大國手”的水平,撐不住了,哂笑之意藏不住了。】
示例二:哈哈大笑,頭也不回,就去了。【從“嘻嘻的笑”,到“大笑”嘲罵對方“矢棋”,到“哈哈大笑”掉頭而去,一笑更比一笑張揚。】
(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
【10~14題答案】
【答案】10. BDG
11. C 12. C
13. (1)桓溫常常說“京口的酒可以喝,士兵可以任用”,內心非常不希望郗愔留在那里。
(2)如果父親因悲痛而飲食睡眠大受影響,就把這箱文書給他看,否則就燒掉。
14. 君子之孝:以郗愔為代表,忠于朝廷、堅守大義,將家國責任置于私情之上。
小人之孝:以郗超例,僅關注父母生活起居,實則助桓溫謀逆,違背忠君大節。
(四)閱讀IV(本題共2小題,9分)
【15~16題答案】
【答案】15. D 16. ①宋之問詩:詩人借畫鶴表達了自己對皇帝的感恩和忠誠,同時也流露出希望得到皇帝更多恩寵的心理。側重政治隱喻,思想境界以忠君頌恩為主,帶有封建官僚的價值取向。 ②陳子昂詩:詩中處處以鶴自比,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對鶴的描寫中,反映出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氣節。詩歌側重人性批判與精神追求,思想境界更具哲理性與超脫世俗的色彩。
(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題答案】
【答案】 ①. 余音裊裊 ②. 不絕如縷 ③. 矮紙斜行閑作草 ④. 晴窗細乳戲分茶 ⑤. 兩岸青山相對出 ⑥. 孤帆一片日邊來(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
【18~22題答案】
【答案】18. D 19. B
20①如果;②只有;③才能
21. “事必”改為“勢必”;“權利”改為“權力”(“庇體”改為“蔽體”;“樣示”改為“樣式”)
22. 第一問:①某些成語,如“空穴來風”原本只有第一種意義;②用的人多了,新意義得到社會的普遍承認,就被承認是合法的了。
第二問:示例:①“鬼斧神工”原本用來形容自然景觀的神奇?;②后來也可以用來形容人類藝術創作精妙絕倫。
三、寫作(60分)
【23題答案】
【答案】例文:
以夢為舟,共抵星河?
“昨夜閑潭夢落花”是張若虛對生命詩意的凝視,“我欲因之夢吳越”是李白對精神自由的追尋,“鐵馬冰河入夢來”是陸游對家國命運的牽掛。夢,自始至終都是人類心靈的隱秘花園,盛放著情感與期冀。而當“夢”從獨屬于個體的精神容器,化作可以贈予他人的禮物,或許能在這跨越心靈邊界的傳遞中,窺見更遼闊的生命圖景。
贈予夢,是文明火種在數字時代的薪火相傳。敦煌研究院運用數字技術,將千年壁畫以VR全景形式“搬上云端,讓“飛天逐月”的綺夢突破洞窟限制,穿越時空贈予每一位駐足凝視的觀者。故宮文創將紫禁城的“宮廷夢”轉化為精美的周邊,年輕人佩戴著印有文物紋樣的飾品,行走在大街小巷,這何嘗不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夢的贈予”?這些創新不僅延續了古人以夢傳情的智慧,更在 5G 與大數據的加持下,讓文明傳承突破時空壁壘,在創新中獲得新生,古老的夢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生根發芽。
贈予夢,需有尊重差異的智慧。真正的贈夢,絕不是將自己的意識強行移植到他人腦海,而是以包容、理解和尊重為前提,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回溯歷史,林徽因與梁思成贈予世界的“古建保護夢”,這份夢想,沒有否定傳統營造技藝的價值,而是在充分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喚醒人們對古建筑的珍視,讓古老的文明瑰寶得以留存。眼觀當下,面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戰,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贈予世界的和平發展之夢。以“一帶一路”為紐帶,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建綠色電網,將“生態文明夢”融入合作實踐。中國用實際行動踐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贈夢哲學,推動不同文明在相互尊重中攜手前行。
贈予夢,當以行動為舟楫。唯有將夢想付諸行動,讓夢想照進現實。顧炎武著《天下郡國利病書》,將經世致用之夢化為三十載田野調查,他風餐露宿,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行囊中始終裝著筆墨紙硯,隨時記錄所見所聞。正是這無數個日夜的艱辛付出,才有了這部煌煌巨著,為后世治國理政、研究社會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黃大年放棄英國優渥生活,將“科技報國夢”贈予祖國。回國后,他組建科研團隊,帶領團隊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讓我國在地球深部探測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臨終前他仍緊緊握著地質模型,心中所想仍是未竟的科研事業,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如何將夢想化作行動,讓“科技報國夢”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從《詩經》“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的古老回響,到“一帶一路”上夢想互聯的現代交響,中華民族始終相信:獨夢不如眾夢,贈夢即是筑夢。當我們以謙卑之心贈夢,以創新之力傳夢,便是將個人微光匯入人類文明的星河。